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方式
专家审核系统
编辑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本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欢迎扫一扫
关注学报公众号

一带一路跨文化研究与人文学科新思潮

  • / 钟智翔 孔 亮
    2020(2):44-50    摘要 PDF

    摘 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举措,深受中巴双方的重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殊性,巴基斯坦民众在民族认同、思维方式、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与宗教关系等方面与中国差异较大,导致中巴经济走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来自文化方面的挑战。只有认真研究中巴文化差异,才能有效应对挑战,顺利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

  • / 张 奕
    2020(2):51-59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工具,对来华留学硕博两类共计31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外籍硕博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反馈较为满意,对导师满意度最高,对管理满意度较低。微观数据分析表明,两组样本在教学、科研、导师、管理等方面满意度均存在差异。研究建议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实施中外籍研究生统一管理、制定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导师的积极性、提升外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同时对留学研究生授课语言进行分类管理。

  • / 曹丹红
    2020(2):60-70    摘要 PDF

    摘 要:“逼真”是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法国诗学中的主流“逼真”观呈现出差异。古典主义时期的“逼真”观强调作品的道德维度,18世纪的“逼真”观强调作品的情感维度,19世纪的“逼真”观强调作品对现实的真实再现,20世纪下半期的“逼真”研究则致力于揭示“真实效应”的形成机制。这些认识差异折射出了时代精神。梳理法国诗学中“逼真”话语的历史演变,有助于理解法国文坛与批评界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认识演变,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理解文学与现实本身的关系,以及文学的本质与功能。

  • / 郝田虎
    2020(2):71-78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是对弥尔顿抒情诗中译的评论。出于比较的目的,早期译文和后来的译文都在讨论范围内,并酌情考虑创作成果。弥尔顿抒情诗的翻译,对中英文学交流、跨文化理解、汉语诗歌创作艺术、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转化,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 葛剑雄
    2020(1):58-65    摘要 PDF

    摘要:“丝绸之路”虽到1877年才由李希霍芬命名,实际早已存在,但并非由古代中国向外开辟,张骞通西域只是利用了现成的道路。根本原因是古代中国没有对外联系的需求,缺乏了解外界的动力。中国没有利用丝绸之路进行扩张,也没有从丝绸之路获得经济利益,更没有通过丝绸之路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没有直接联系和传承关系。“丝绸之路”的真实历史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教训,而非经验。

  • / 陈 勇
    2020(1):66-75    摘要 PDF

    摘要:华人海外移民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以百万计的华人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从俗称“南洋”的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到非洲、澳洲、欧洲及美洲新大陆,无处不见华人社区。华人海外移民,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的重大变迁息息相关,也对国际贸易、外交关系和所在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海外移民也是一部中餐全球化的历史。华人把中华料理传播到世界各国,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中餐又衍生出众多的分支。研究中餐的拓展,也是进一步理解中国海外移民和华人社会变迁的一个关键。中餐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茂密的分枝布满全球,在不同地区结出大相迥异的果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地独特社会文化环境和华人的政治经济地位。

  • / 张新木
    2020(1):76-82    摘要 PDF

    摘要:法国学者布雷蒙早年提出了“叙事可能之逻辑”的理念,后又发展为“叙事的逻辑”,认为文学作品由基本序列复合而成,借助镶嵌、并列、连接等方式展现情景的出现、采取的行动及达到的结果。叙事逻辑将叙事的基本序列确定为“可能、过程、结果”等三个功能,对应于故事中事物变化过程的三个必经阶段。该叙事逻辑理论具有相当的开创性,为考察文学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作品《往事烟云》的分析证明,这一理论基本反映了文学作品的普通叙事逻辑。

  • / 冯正斌
    2020(1):83-88    摘要 PDF

    摘要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史悠久,对于英语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近现代文学都与英语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关系。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回顾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分析中国文学与英语文学的互动影响及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概况,并对国内英译研究进行评论和反思,将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明确问题导向,推进中国文学英译研究健康发展。

  • / 王守仁
    2019(4):45-49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对跨文化能力内涵提出新的界定,即认知层面的跨文化知识,功能层面的语言融通,行为层面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感和思辨意识,然后讨论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融”的途径:优化课程体系,在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中国元素;从语言技能训练上升到话语方式的掌握,融通中外语言、文化和思想;实现培养方式与手段的跨界融合。

  • / 郑 达
    2019(4):50-56    摘要 PDF

    摘 要:1934年,熊式一根据传统京剧《红鬃烈马》改编成英语戏剧《王宝川》,其中做了许多重要的改变。《王宝川》先在伦敦西区的小剧场演出,大受欢迎,三年内共上演了近900场,后来又去美国百老汇和其他许多地方上演。《王宝川》还被改编成小说,并在电台和电视上播放。1957年,熊式一到了香港后拍摄制作的同名电影在当地义映,以飨观众。本文首先考察戏剧《王宝川》的创作背景和主要特色,然后介绍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电影《王宝川》的摄制经过,最后从娱乐文化、大众消费、电影美学等角度,分析讨论电影《王宝川》令人惋惜的失败之因。

共40条  1/4 
首页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