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
2022年 第2期出版时间:2022-0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一带一路”跨文化研究与人文学科新思潮
◾法律与经济前沿论坛
-
作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话语凝练,源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式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的历史淬炼以及回应时代诉求的精确研判,构成了群众路线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历史话语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认知框架、中华文化“民本”特色的情感框架、治国理政功能指向的目标框架,彰显了以人民情怀和治国之道链接的情理话语空间。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平台融合创新、话语修辞创新、...
-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凝结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发展的轨迹,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从价值、目标和路径三个维度对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定位。在价值层面,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保障;为展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奠定重要基础;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指明前进道路。在目标层面,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直接目标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远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路径层面,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坚定担当责任,提升进行伟大斗争的能力;坚持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发展阶段变化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它继承、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指明新方向,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网络舆情治理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迭代升级,网络舆情风险的突发性、复杂性、聚集性和连锁性更强。在长时间的疫情影响冲击下,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频发易发。尤其是围绕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言论在网络空间聚合、发酵,使网络舆情触点多、燃点低、敏感性强。结合国内外疫情动态和防控变化,分析和研判后疫情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演变,准确认识和深化后疫情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价值目标和策略优化,加强网上涉疫舆情的引导治理,不仅能够为最终战胜疫情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而且能够为推动疫情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网络空间正能量。在总结两年来中国抗疫的宝贵经验,推进科学精准防控的同时,更要着力防范化解后疫情时代网络舆情的裂变风险、波动风险、交叠风险、心理风险,有力有序做好舆情引导,尽可能减少负面舆情,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
在地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一股强大的力量,其战略地位在后疫情时代得到了进一步重申。为破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印度依托《国家教育政策2020》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准则》,从宏观层面形成了理念、政策、质量和技术“四位一体”的在地国际化战略支持体系。但印度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战略的推行从根本上受到高等教育质量普遍偏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体制惰性严重以及缺乏国际吸引力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吸收、借鉴印度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教训与经验,我国要在新国际局势下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也需从宏观战略、人才阵地、课程体系以及保障机制等层面进一步加强在地国际化理念的推行与实施。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际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经验总结和升华,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开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目标走向与动力保障,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的重要特征与鲜明标识。两个“中国特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以聚焦世界一流目标、体现世界水平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致力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
-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壮大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国防军工领域核心技术发展,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大力推动军工行业创新驱动发展,而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以国防军工行业为研究背景,深度访谈了15位国防军工行业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通过扎根理论提炼出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并对进一步促进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政策建议。
-
19世纪上半期,新兴的法国比较文学学科建制与歌德频繁阐述“世界文学”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自1862年《歌德谈话录》首个法译本出版以来,法国批评界、比较文学界对“世界文学”有不断的思考和解读,这一术语构成了法国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分析范畴和论争的中心。梳理该术语在法语语境中的“移译”历程及相关话语构建,有助于辨析法语学界对世界文学的理解阐释和理论探索。
-
现在所论的创伤理论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创伤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后经拉康等理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美国学界,诸如凯茜·卡鲁斯、米歇尔·巴拉乌等学者都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或者作家,得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成果。创伤理论也完全适用于分析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因为种种创伤给伍尔夫本人及其创作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对伍尔夫的《幕间》等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作家的生命历程,也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创伤在作品中的表征和作品所记录的时代,理解作家带着创伤所造成的痛苦和各种后遗症,以及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写作——去重构原初意义世界的艰难历程。进入21世纪,创伤理论仍旧大有可为。
-
语言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文化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碰撞、彼此融合。以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从跨学科、超学科的视角来探讨“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一人文社会重大命题,可梳理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这两者之间的逻辑脉络。在人工智能时代,打破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之间的壁垒,使传播活动中的“语言”“文化”“传播”三要素发挥最大传播效能,构建多模态跨文化传播格局,打造多模态跨媒体传播理念,拓展多模态跨语言传播效果,让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文化传播和语言传播更具亲近性和故事性,旨在跨语言传播中为文化架起桥,在跨文化传播中为语言铺好路,让语言与文化携手构建国际传播的文明链。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5条明确提出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的要求。国际上在个人信息处理领域存在隐私影响评估、数据保护影响评估、算法影响评估三种典型样态。隐私影响评估与数据保护影响评估的保护范围大致相同;数据保护影响评估主要关注个人权利的保护,算法影响评估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价值导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在制度定位上与数据保护影响评估一脉相承,应更多纳入对社会群体造成影响的公共利益方面的考量。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缺乏向公众强制披露的机制,同时带来了监督与问责的障碍,需要充分整合政府机构、社会公众、行业组织等多元力量建立协同监督的客观机制,以弥补现有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透明度、正当程序、公众审查空间不足的问题。
-
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医疗领域开启新一轮数字化革命,“数字化医疗”由此兴起。从宏观视角来看,数字化医疗引发了医疗信息载体、医疗卫生实施、医疗服务供给的全方位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设备与网络安全问题、数据与隐私保护问题、法律适用与管辖问题等亟待解决的法律挑战。以欧盟数据保护立法、人工智能使用规范为代表的相关制度有助于应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法律风险与挑战,但也存在针对性与约束力欠缺、数据权利保护有效性不足、透明度不高、信任机制失灵等不足。数字化医疗治理机制应当从营造信任生态系统、优化权利保护设计和明确责任分配机制等方面来加以完善。
-
平台经济背景下,平台链接生产和消费,在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平台规模发生了明显的差异。超大型平台基于所拥有的巨大的用户数量和交易量对交易人形成相对优势地位。超大型平台在交易中屡次出现的拒绝交易现象是否违反反垄断法,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平台属于必需设施。如何确定平台构成必需设施,既需要结合传统上的认定标准,也需要结合数据经济的特点进行重构。在认定标准上,平台占有数据的状况和交易的可选择性是核心标准。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模范观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和理解英雄模范的一系列观点。从生成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模范观传承于马克思主义的英雄观,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崇尚英雄的优良传统,立足于纠治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需求;从主要内容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模范观包含以民族英雄和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英雄人物,以爱国、奋斗、担当为重点的英雄精神和以忠诚、执着、朴实为核心的英雄品格;从实践路径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模范观的建构要以习近平关于英雄模范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夯筑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践行学习英雄的自觉行动、打造捍卫英雄的坚强阵地、形成关爱英雄的长效机制。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历经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革命型价值观、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和复兴型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实现以价值追求为不竭动力,以价值自觉为加速驱动,以价值自信为精神力量。综合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是在批判与超越中回应现实,在自省与革命中完善自身,在为民与奋斗中永葆初心,这既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亦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未来征程中的基本逻辑遵循。
-
“大思政课”的产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了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实现学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和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素养水平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需要。在明确“大思政课”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国家发展需求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实践逻辑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三个层面剖析“大思政课” 生成的内在逻辑机理。以“大思政课”之“大”为切入点,围绕大视野、大格局与大阵地三个方面探讨“大思政课”实践路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更好地发挥其培根铸魂作用。
-
在线教学质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在线教学评价模型;结合对国外在线教学评价相关指标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了适用于在线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4个维度,涵盖政策背景、课程背景、系统要素、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在线课程、教师支持、学生支持、在线教学交互、专业产出、通用产出和绩效产出在内的12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关注在线教学各阶段的持续监控,综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在线教学决策和改进,可以为我国在线教学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
2009年,我国开始面向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全日制教育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通过梳理学者们对教育硕士教育质量现状的研究,厘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涵。基于过程管理理论,以全国12所高校调研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以教学培养指数、实践培养指数、成果产出指数、职业胜任力提升指数、就业质量指数、总体满意度指数为二级指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质量总指数(EQIME),并提出了培养过程质量、培养结果质量、价值增值、职业胜任力提升以衡量全日制教育硕士整体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高校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差异。
-
加拿大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加拿大对其高等教育现代化作出的以文本为表现形式的长远教育规划。新世纪以来,加拿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国情和高等教育现实需求, 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独具加拿大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通过出台相关战略性规划推动其高等教育现代化再上新台阶,其高等教育现代化战略主题主要集中在国际化、信息化、高质量、创新和善治等方面,并彰显出兼顾高等教育的人文性与民主性、注重高等教育的宽基础和高质量、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强调高等教育治理的有效性等特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加拿大将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推进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确保高等教育优质和公平等举措进一步提高其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宏观整体把握加拿大高等教育现代化战略主题与发展趋势,对实现我国2035 高等教育现代化、迈入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我国与美国对高校教师角色的认识基础不同,我国侧重于教师内在德性和良心的“道德”层面,而美国注重外部社会规范要求的“伦理”层面,认识论的不同使得两国对师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方式有所差异。为了使立德树人职责更好地落地,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来建构与实施我国高校教师的行为规范:立足三大职责、根据宁繁勿简原则制定严谨和详细的教师伦理规范,尤其是对导师建立指导行为准则;实施保障教师道德得以落实的制度,包括设立专业性强的服务部门,提供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培训,完善对失范行为的处理制度。由此提出我国大学教师专业伦理的提升路径,即赋予“师德”更丰富的层次内涵, 建立规范、透明、公平的制度体系,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
-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可教、可习和可迁移的能力,与具有静态、抽象品质的素质形成互联互动关系。基础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为高等学校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提供了借鉴。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跨文化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应该包含过硬的政治素养、宏阔的格局素养、坚实的学科素养、融合的媒介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赋能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的实践素养。其中,政治素养是根本,贯穿于立德树人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媒介素养是关键,是外语学科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急需补齐的短板。应通过核心素养的系统性教育,使跨文化传播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践行者。
-
关中是一个能唤起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区域。群山之下由渭河冲积出八百里秦川,从史前文化到周秦汉唐时期创造出中国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 关中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时期。无疑,关中是黄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崛起与衰落的一个缩影。关中曾是黄河文化根脉所在地、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国家都城文化汇聚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关中迎来了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第四次崛起的契机。要将产生于关中的优秀黄河文化基因进行解码,并使它们成为新时代民族记忆和精神的文化标识,最终促使关中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复兴崛起。
-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文明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包括人际交流、餐饮文化、节庆民俗、文体活动、宗教信仰、社团组织、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广泛性、二元性、亲近性、融入性和永恒性等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 值得不断深入探索。
-
本研究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原则和内涵的双重维度探讨了外语课程所担当的育人功能,并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视角,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实现和优化育人功能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进一步发挥外语课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回应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能够将不同学科与法学深度融通的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陕西高等教育研究院以“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为主题,通过笔谈的形式邀请国内知名院校法学院院长围绕主题展开探讨,并形成本期专栏文章,希冀能为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