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线上教学之我见”教学实践案例分享(第三期):课堂的温度——以《大学美育》课程为例

2022年01月18日 15:35

为帮助一线教师尽快适应“互联网+教学”、“人工智能+教师发展”、信息化教学的新挑战,服务教师提升在线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与水平,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线上教学之我见”教学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不断总结、凝练、推广线上教学实践的成功做法和优秀案例。

第三期将由艺术教育中心《大学美育》课程组教师团队以“课堂的温度”为主题进行线上教学案例分享。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会议精神,为了促进专任教师线上教学准备工作,《大学美育》课程负责人孙瑜教授组织团队教师认真学习了教务处印发的《疫情防控期间 2021-2022 学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应急预案》,以及艺术教育中心印发的《2021-2022 学年春季学期艺术教育中心线上本科教学工作方案》(艺字〔2022〕1号)等文件。

一、开展集体备课会,制定多重教学预案

《大学美育》是艺术教育中心的一门通识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学、哲学(美学)、教育学学科领域,选修学生规模大,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瑜教授带领中心其他七位老师讲授。组织课程组老师多次开展集体备课,课程组积极备课,充分做好了线上教学的准备工作,以应对线上课堂可能潜在的问题,确保线上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

图片1.png

1.制定多重预案,保障教学工作。为保障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的稳定顺利开展,同时为了应对线上教学的突发情况,准备多个在线教学预案,采用以腾讯课堂为第一教学平台,以腾讯会议为辅的线上授课方式

2.专门制作了适合课程在线教学的教学运行说明和不同课堂的展示汇报时间表。精心制作了雨课堂单元测试题和每周课的导学资料。

二、创建有温度的线上课堂

在线上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结合当下疫情状况对学生予以人文关怀。如将疫情与《大学美育》的具体授课内容结合,为学生说明特殊情形下人文艺术的力量和关怀性、超越性,创建了有温度的线上课堂。

1.课前的温度。

1月10日-11日《大学美育》课程共开课24门次,覆盖学生1656人。在上课前老师们通过QQ群、微信群、联动各学院,1656名选课学生已全部入群,实现了线上授课全覆盖。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们提前在学校课程平台和QQ群上传电子资料方便与同学们交流。开课前一天授课教师在主授课平台召开班会,带领学生熟悉授课平台的各项功能,并与学生进行短暂交流,有力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

2.授课中的温度。

(1)营造类似线下教学的课堂氛围。隔离病毒不隔离关怀。教师们下载了课堂专属上课铃和下课铃,以精心的准备、认真的态度、温暖的关爱进行课程思政,圆满开启新学期。

(2)教学环节安排。在《大学美育》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以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欣赏以及经典文论研读为主),学生在课下以小组形式研讨,在课堂进行汇报交流,课后布置拓展阅读资料,强化学生的经典阅读和赏析。

3课堂温度。为保证教学质量,拉近师生线上距离,课程组各位教师均设置了线上授课虚拟背景以及丰富的课堂交流互动环节,在课程讲授中辅之以丰富的案例和耐心地讲解,使课堂充满温度。如播放与课程相关的音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互动环节。随着课堂的进展不断加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并点学生举手用语音连线回答问题。为了增强课堂活跃度,孙小迪老师设置了课前提问环节,以“大学美育”四个字为导入,提问学生最先看到的文字,并从文字的角度切入课程目标、课程内涵及学习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伊始树立了良好的学习目标。


2.png

4)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选取课程思政案例,包括注重结合疫情阶段的感人事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作品等,如郑欣老师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的青铜乐器和礼器为例,向学生介绍乐与礼的关系,将美育的内涵和功能以陕西特色文化案例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丁卓老师通过疫情期间的照片,展现学校两个校区的志愿者行动,开启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通过感人的事例向学生介绍了疫情期间自觉自愿的行为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崇高的境界。以河南春晚舞蹈节目为例,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坚定文化自信。于凤丽老师结合当前疫情以及我校在抗击疫情工组中师生志愿者们勇于担当、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给学生勇气、力量以及战胜疫情的信心。在疫情这个非常的时刻,增进学生与教师们的理解,建构学生的同理心,也引导学生审视身边美的案例,正面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美。余书涵老师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美育观,对孔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进行了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树立美善统一的价值观。


3.png

3.加强过程性考核,注重雨课堂平台的使用

《大学美育》课程本学期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考查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原理后对审美判断力提升的考评体系。阶段性考核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终结性考核的重点在于考查对文化现象理解和审美判断的能力。以课前及课后阅读、课堂研讨展示、雨课堂测评、小论文撰写、期末闭卷考试以及课外实践为观测点,充分加强学生对审美与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艺术作品的体验赏析,在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三、积极开展课程线上教学互相督导工作

课程组四位老师作为督导教师分别进入《大学美育》不同的课堂进行督查,互相寻找问题,并完成课程评价。着重对授课教师上课态度、调动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学过程反馈手段运用,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模式等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向中心积极反馈,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推进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供稿单位:艺术教育中心    图文来源:丁卓 余书涵)



上一条: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支部赴西安碑林博物馆廉政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线上教学之我见”教学实践案例分享(第二期):外语口语类课程线上教学互动设计——以学术英语口语课程为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