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方式
专家审核系统
编辑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本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欢迎扫一扫
关注学报公众号

一带一路跨文化研究与人文学科新思潮

  • / 周生春
    2018(3):59-71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试图借助社会变迁之契机,运用比较的方法,超越特定时空对人的思想的限制,来审视宋代的历史。就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言,宋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承、创新与重塑的关键时期,其所取得的成就许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宋代社会为其所认知的天下创立、提供了各国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以维系这一历史与地域共同体的内部秩序,使其得以生存、发展与延续近千年。宋代思想与精神实力的先进和强大超乎今人的想象。其文化在思想、心态、制度与氛围均呈现包容宽松的特点,同时,又极其注重对自由的内在自我约束,和无所不在的礼法等外在规范的制约。宋代文化不仅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当时最繁荣发达的文明,因缺乏天下最强大武力的保护而亡国亡天下,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与时机。

  • / 刘成富
    2018(3):72-79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从“一带一路”的视角对中世纪非洲的对外交流、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对非洲的殖民侵略、以及非洲知识分子的文化觉醒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非洲历史文化的再认识,旨在强调非洲人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智慧和能力以及文明与冲突的历史教训,为“一带一路”非洲段的共建提供文化参照。

  • / 周 宪
    2018(2):45-52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讨论了晚近争议颇多的“汉学主义”问题。作者主张要避免贴标签的简单化做法,进入汉学研究的内部,具体辨析汉学主义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以一种区分性的方法论,对汉学主义和汉学研究、不同的汉学主义加以区分,从而揭示汉学主义的特征。同时,将汉学主义的讨论置于更多理论资源的语境中,从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汲取有用的资源,探寻避免汉学主义误区的知识生产策略。

  • / 李鸿阶
    2018(2):53-59    摘要 PDF

    摘 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愿望,开启了国际合作新模式,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应全面分析、冷静思考和客观评价“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做到注重长远、把好节奏,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加强风险预警评估,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更好地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

  • / 尹晓煌
    2018(2):60-70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涌现的人文与社科领域新思潮,解读当今西方、尤其是美国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各种主要论点及重要流派,如“新保守主义”“新左派”“跨国民族主义”“灵活资本主义”“流动公民”“记忆的政治”“亚洲价值”“可持续发展”及“软实力”等;通过对这些理念的产生及其影响之分析,加强了解西方当前学术研究的背景、现状和趋势,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讲好中国故事。

  • / 金 雯
    2018(2):71-80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从小说形式与情感模式之间的关系入手,寻找探讨世界小说史的新路径,以小说史进入情感史,以情感史反观小说史。首先梳理情感文化史研究的几条主要脉络,并说明18世纪小说在这个领域的重要地位。随后逐一探讨理查森的《克拉丽莎》和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传》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小说”的不同形态,以及它们所暗示的不同情感结构。比较文学不仅跨越语言与文学传统的界限,也同样含有打破文化与文学边界的意思,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同时入手,对18世纪欧洲小说和情感史提出独到的见解。

  • / 汪 晖 臧小佳
    2018(1):45-53    摘要 PDF

    摘 要:汪晖教授基于历史、地理、政治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必然与中国智慧,同时也深刻地指出该倡议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潜在挑战;汪晖教授于全球性的时空结构变换与跨国间的新兴交往模式中,以“跨体系社会”和“跨社会体系”之概念,创造性地叙述了当今重塑我们生存方式与想象空间的全新世界秩序。汪晖教授同时也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理解文明与文化的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这也是这项伟大倡议的意义所在。

  • / 何成洲
    2018(1):54-61    摘要 PDF

    摘 要: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偏见带来的隔阂。这个问题虽长期存在,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变得更加复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际学术和文化界的争议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西方学界常常用他们认可的世界文学的尺度来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有时甚至试图将中国当代文学排除在世界文学之外。本文首先回顾近年来围绕世界文学的争论,在此基础上讨论莫言、北岛等一些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在西方传播接受过程引起争议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很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西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文化交流的缺乏。有鉴于此,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进西方世界需要采取一些新的策略和措施。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反思新出现的问题,在新时代不断开拓我们的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

  • / 李伯重
    2018(1):62-71    摘要 PDF

    摘 要:明清之际的南明永历朝廷,从建立伊始就处于不断的播迁之中,从广东转移到广西、贵州、云南,最后流亡到缅甸。这一皇帝流亡国外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永历朝廷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西迁流亡路线?只有放在全球史的背景下,才能得出合理的答案。用新的眼光来看问题,从“小问题”可以看到“大历史”。

  • / 胡 戟
    2018(1):72-81    摘要 PDF

    摘 要:将丝绸之路誉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它在中外文明的交融和进步的历程中,起过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以及艺术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受惠于通过丝绸之路得以实现的中外文明交流和交融。总地来看,中国对人类文明有很大贡献,然而事实是中国更多地学习了外国,更多受益于人类进步的创造。本文分六个时间段,比较研究隋唐以前中外文明成就,把中国放进世界,中外比较着看在交流、交融中相互的促进,掠影文明进步的伟大历程,理解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

共40条  4/4 
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