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方式
专家审核系统
编辑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本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欢迎扫一扫
关注学报公众号

一带一路跨文化研究与人文学科新思潮

  • / 袁 东 李嘉欣
    2019(4):57-62    摘要 PDF

    摘 要:在西方社会,任何一种社会公共机构的发展和精神实质都可以在其法律体系中找到源泉和体现。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为线索,探讨了几个重要公约、法律和判例对其大学文明和独特精神实质形成的重要作用,希望对多视角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借鉴其有益经验促进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 / 郑永安 崔孝彬
    2019(4):63-70    摘要 PDF

    摘 要:几十年来,新加坡通过构建系统化国民教育体系,德、法并施,优化国民教育模式,改进民族政策,完成了“我是新加坡人”的国民思维培养,极大提升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正在优化、完善和丰富,剖析与总结新加坡国民教育经验或可为我们提供某些借鉴。

  • / 刘海铭 王晓丹
    2019(3):65-70    摘要 PDF

    摘 要:作为华人社区及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遍布全美的中餐馆是美国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良后的美式中餐虽广受美国本土消费者的青睐,却始终未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上阶层的餐饮市场,发展成为正规高端的餐饮场所。本文以美国著名美式中餐馆“华馆”(P.F. Chang’s China Bistro)为例,追溯传统美式中餐馆的发展历程及其运营模式,发掘作为华人餐饮业新风尚的“华馆”经营理念的转型及成功的根源,以及“华馆”里程碑式的成功对于美国华人餐饮业主的“双刃剑”效应,进而探讨全球化语境下饮食文化究竟归属何方,人们应当如何应对饮食文化挑战。

  • / 林宏宇
    2019(3):71-78    摘要 PDF

    摘 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动态战略判断,它是指导中国对外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当前的中美关系必须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才能看得清楚。而做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当前美国及中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百年不遇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是影响当前中美关系的最大变量。受其影响,当前中美贸易关系呈现“抗变”状态。我们要正确认识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及其复杂性、长期性,同时,要相信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冷静看待并积极引导当前中美关系。国际社会需要一个行稳致远的中美关系。

  • / 张龙海 张英雪
    2019(3):79-89    摘要 PDF

    摘 要:美国越裔文学很大程度上是越南战争的结果。本文围绕越南战争给美国越裔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身份危机,以越裔族群为主要关注点,探讨越裔文学中的战争和身份主题。通过梳理国内外越裔文学研究现状,提出:随着1.5代越裔作家的不断壮大和优秀越裔作品的出现,越裔文学开始迈入美国文学正典化进程,同时越裔文学研究正在成为亚裔文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 / 杜 卫 李 制 郑 欣
    2019(3):90-94    摘要 PDF

    摘 要: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等学校作为多数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其美育工作能否适应时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风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为高校美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遂使新时代高校美育的规律特点与实施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美育所面临的面向人人之难、教学评价之惑,以及课程教学与实践体验关系等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诸问题,都应回归到对新时代美育规律特点的研究之上。

  • / 王启龙
    2019(2):47-58    摘要 PDF

    摘 要:法籍俄裔东方学家叶理绥(Serge Elisséeff)是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首任专职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哈佛燕京学社取得了长足进展,对推动东西方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哈佛大学的远东语言教学和研究实践,为美国远东研究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他被誉为“美国远东研究之父”、西方第一位“专业的日本学家”等。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叶理绥生平和学术做一简要考述,谨供读者参考和批评。

  • / 张秀明
    2019(2):59-66    摘要 PDF

    摘 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的互学互鉴有多种渠道与桥梁,国际移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海外侨胞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的侨情特点为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资源优势。本文按照国际文化传播的“珍珠链模型”,主要从中文、中餐、中医、春节、太极等中华文化符号,勤劳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共同富裕等中华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华侨华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路径与方式,以及“文化中国”理念与华侨华人的关系及其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还分析了推动华侨华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客观因素,提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海外侨情的新变化以及侨务部门着力打造侨务文化品牌都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 / 陈永国
    2019(2):67-76    摘要 PDF

    摘 要:本文试图从文学中固有的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锋,多种世界性因素的共存以及世界性精神与文学间的契合,来探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关系,进而表明翻译是促成世界文学的重要途径。

  • / 袁筱一
    2019(2):77-84    摘要 PDF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文学的概念被不断重新提起并得到重构。如何破除此前世界文学概念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也成了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对往昔世界文学及比较文学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进行了强有力的揭露、批评与抨击之后,以什么为依据重新构建世界文学的问题日渐凸显。文学从来不是孤立的领域,在不同语言的文学之间,在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始终错综复杂又充满意趣。因而,我们似乎可以将单一语境下的文学历史拉到世界历史及地理的版图之中,通过共时性的构建发现以往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本文试图借助对世界视域之下法国文学的描述来探讨这一重构的可能性。

共40条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