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方式
专家审核系统
编辑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本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欢迎扫一扫
关注学报公众号

2020第1期

2020年 第1期
出版时间:2020-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一带一路”跨文化研究与人文学科新思潮

法律与经济前沿论坛

军民融合研究


 

  • / 陈曙光
    2020(1):1-9    摘要 PDF

    摘要:共产主义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作为学说,具有真理性;作为运动,具有现实性;作为制度,具有必然性。共产主义社会,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学说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共产主义运动铸就了伟大的历史丰碑,高举共产主义旗帜,我们有底气、不输理。迈向共产主义的征程不是“走红毯”,“苏东”的失败不意味着共产主义事业的失败,理想与现实的间距不能成为抛弃共产主义理想的理由,西方的遏制围堵不会改变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我们有定力、不动摇。共产主义是历史地发展起来的。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把握现在,拥有未来。14亿中国人都做好自己,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接力下去就是共产主义。

  • / 杨志和 倪茂晋 黄 越
    2020(1):10-15    摘要 PDF

    摘要: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干部教育思想、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实践经验和长期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干部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他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定位、赋予了干部教育培训目标新内涵、构建了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新体系、拓展了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新载体。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培训重要论述具有推陈出新的嬗变性、缜密严谨的逻辑性、全面从严的时代性、务实管用的实效性等鲜明特征。

  • / 冯 刚 高会燕
    2020(1):16-23    摘要 PDF

    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注重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中突出爱国主义导向,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需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际行动中、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协同作用中、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在深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 杨 威 陈 毅
    2020(1):24-33    摘要 PDF

    摘要: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与时事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相统一,坚持与群众性爱国运动、各项实际工作、国内其他运动相呼应,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系统总结和分析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多方面的现实启示意义。

  • / 王永友 耿春晓
    2020(1):34-42    摘要 PDF

    摘要: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对于更好地凝聚和增强人们的国家共识、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和促进民族复兴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一个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当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既要注意区分“统一”的层次性,又要注意把握“统一”的对象性,还要注意研判“统一”的真假性。新时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实践上需要以史共情激发情感共鸣、以情蕴理涵养理性素养、以理铸魂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在爱党中体现爱国、在爱国中体现爱社会主义、在爱社会主义中体现爱党。

  • / 刘亚敏 夏施思
    2020(1):43-49    摘要 PDF

    摘要:依循“文化—教育—人”的逻辑关系,思考文化转型对人的发展施与的影响,从而审视学科发展取向,有助于学科建设从思维到行动上做出最具发展性的决定。文化转型彰显了由主体性、开放性、创造性、多元性、整体性、关联性、相对性等文化品格所共塑的时代精神,新的文化形态是对人性的审美本质的揭示、尊重与弘扬,审美教育让人的主体意识、情感获得自由展现;单学科中心主义的学科建设是“经济个性”与“专家个性”取向的产物,不利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基于“文化个性”取向,在理念层面,学科发展应尊重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统一;在建制层面,学科发展应在正式学院建制的同时也注重发挥“无形学院”组织形态的作用。

  • / 史仪凯
    2020(1):50-57    摘要 PDF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是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如何做好新时代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师要有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师的一流教育教学水平则需要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传统的课程建设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内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关系,主要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理念、设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讨论一流本科课程教学与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 / 葛剑雄
    2020(1):58-65    摘要 PDF

    摘要:“丝绸之路”虽到1877年才由李希霍芬命名,实际早已存在,但并非由古代中国向外开辟,张骞通西域只是利用了现成的道路。根本原因是古代中国没有对外联系的需求,缺乏了解外界的动力。中国没有利用丝绸之路进行扩张,也没有从丝绸之路获得经济利益,更没有通过丝绸之路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没有直接联系和传承关系。“丝绸之路”的真实历史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教训,而非经验。

  • / 陈 勇
    2020(1):66-75    摘要 PDF

    摘要:华人海外移民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以百万计的华人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从俗称“南洋”的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到非洲、澳洲、欧洲及美洲新大陆,无处不见华人社区。华人海外移民,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的重大变迁息息相关,也对国际贸易、外交关系和所在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海外移民也是一部中餐全球化的历史。华人把中华料理传播到世界各国,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中餐又衍生出众多的分支。研究中餐的拓展,也是进一步理解中国海外移民和华人社会变迁的一个关键。中餐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茂密的分枝布满全球,在不同地区结出大相迥异的果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地独特社会文化环境和华人的政治经济地位。

  • / 张新木
    2020(1):76-82    摘要 PDF

    摘要:法国学者布雷蒙早年提出了“叙事可能之逻辑”的理念,后又发展为“叙事的逻辑”,认为文学作品由基本序列复合而成,借助镶嵌、并列、连接等方式展现情景的出现、采取的行动及达到的结果。叙事逻辑将叙事的基本序列确定为“可能、过程、结果”等三个功能,对应于故事中事物变化过程的三个必经阶段。该叙事逻辑理论具有相当的开创性,为考察文学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作品《往事烟云》的分析证明,这一理论基本反映了文学作品的普通叙事逻辑。

  • / 冯正斌
    2020(1):83-88    摘要 PDF

    摘要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史悠久,对于英语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近现代文学都与英语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关系。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回顾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分析中国文学与英语文学的互动影响及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概况,并对国内英译研究进行评论和反思,将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明确问题导向,推进中国文学英译研究健康发展。

  • / 李爱君
    2020(1):89-98    摘要 PDF

    摘要:数据权利归属的研究是要回答“数据是谁的”这一问题。数据权利归属是数据权利保护的核心问题。此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真正实现对数据权利的保护,更无法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和激励数据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数据权利归属就是确认数据财产的初始权利,数据权利归属研究的目的在于维护数据开发和利用的市场秩序,激发人们研发和利用数据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维护数据权利中的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为数据安全立法提供法学理论支撑。本文以数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协调、数据开发利用技术发展的激励为核心来论证数据权利的归属,从立法层面、权利结构理论和数据权利的财产权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数据权利的可行性。最后,本文针对数据本身的特征提出了数据权利归属的私人模式及数据权利取得的路径。

  • / 栾 群
    2020(1):99-108    摘要 PDF

    摘要:随着数据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数据治理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立法是制度建设的最高形式,数据立法日益受到重视。欧洲数据立法GDPR成为当下我国学习的目标,但实施以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应当全面看待欧洲这种以基本权利为基础的数据治理模式。我国采取地方数据立法先行先试的做法,在之前信息化和大数据行业发展政策实践基础上发展出细分领域立法。我们应当秉持创新和务实的态度,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推动数据治理和相关立法。

  • / 田庆锋 苗朵朵 张 硕 张 添 万海东
    2020(1):109-119    摘要 PDF

    摘要:在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下,如何提高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效益,需要建立起规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首先,从要素、主体和效益的视角出发,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出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并构建科技军民融合评价指标初始模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判断指标构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将因子载荷系数较小、成分结构出现偏差的指标予以删除,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与完善。再次,综合运用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对三级指标之间的权重进行逐级赋值,从而形成一套具备科学性、完整性与可行性的科技军民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为我国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建设需求和社会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