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联系我们
研究与实践
  • 202212-02

    邬大光:高等教育:质量、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

    质量在高等教育领域是一个体现价值判断的概念,也是一个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有相对客观标准的“技术”,追求质量保障和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具有“生态”性质的质量文化,它是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从历史和发展阶段的角度,梳理高等教育质量的话语来源与概念内涵,阐述质量观念形成与危机意识的关系,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技术和标准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进行基本解读,提出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基本思路。

  • 201812-24

    赵  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应用型培养模式为主体,以“应用型 + 复合型”“应用型 + 卓越型” “应用型 + 国际化” “应用型 + 订制化”为补充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组合。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培养类型相对单一、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的借鉴意义。

  • 201812-24

    王传生:新时代金融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而不强的中国金融业已经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目前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尚存在缺乏“中国制度”的经济理论基础、缺乏“中国金融”专业课程与案例、 缺乏“中国标准” 的学科评价与教师评聘、 缺乏“中国文化”通识教育与领悟 等问题,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急需改革。

  • 201812-24

    乔运超: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的行为偏差与矫正

    课堂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方法。在现实的课堂观察中,一些观察者因个人主观认知偏见、专业职责偏位、心理优势偏误,导致其观察行为方式出现偏差,影响了课堂观察研究的科学性。唤醒观察者客观公正的价值信念,从浅层评判走向深度合作,从虚空描述走向扎实改进,创造和谐平 等的讨论交流空间,提升课堂观察科学性与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201812-24

    李铁安:让课堂彰显育人的本体功能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享创人类优秀文化从而获得生命成长的一种动态创生文化,必然蕴涵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蕴涵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蕴涵学生主体生命动能自觉而完满的释放与张扬,因此育人是课堂教学的本体功能。而课堂育人问题应始终是教学改革与实践备受关切的核心主题。

  • 201812-24

    方展画:“教”与“学”:学校教育的博弈与回归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对范畴。“学”为中心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基因。随着封建集权社会的强化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盛行,中国教育逐步演化成“教”为中心的范式,班级授课制度将“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机械化、程式化和制度化。当前,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教育隐含的诸多深层次矛盾 渐次浮现。

  • 201812-24

    汪劲松:“五大理念”提升思政工作精准性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在对大学本质、使命及功能深刻认识和理性思考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办学原则。一所大学通过其数十载、上百年深厚文化底蕴和办学精髓积淀和升华而形成的办学理念,是指引全校上下完成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的价值遵循。

  • 201812-24

    张炜:教授治校与大学治理

    国内学者大多以西方大学作为依据和源头来界定“教授治校”的概念,但其所使用的英文却莫衷一是,相关概念也众说纷纭;学界对西方大学和民国时期“大学治理”的理解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理想化的倾向。《高等教育法》的相关内容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的理念、目标、制度、结构和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必然和理性选择。

  • 201812-24

    张炜: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经过近 20 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实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 201812-24

    张炜: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现代化人才,因此,我们亟须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思考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