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联系我们
研究与实践
  • 202303-07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深化教育改革与强化人才驱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判断,并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 202302-06

    卢克平: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卓有成效,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高、高层次人才引育困难、对外开放度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以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 202302-06

    刘献君:决策支持:院校管理中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

    决策支持是决策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决策是一个“循证”、“偱规”、“循境”的复杂过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尤其需要决策支持。高校决策支持大体可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的决策支持、重大事项管理的决策支持和组织变革、转型发展谋划的决策支持三种类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决策支持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1978-1998年、1998年至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总体来说,决策支持仍是高校管理中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决策支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职能部门成为决策支持的主体,数据分析系统不健全,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支持平台等。深化决策支持,要加强决策制度和组织文化建设,加强院校研究,加强对决策支持的研究和探讨。

  • 202302-06

    周川:从管理体制改革到治理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

    中国高等教育从管理体制改革到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尚未实现的情况下推进治理现代化,需要将二者作为同一历史进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来考察。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共治、法治和善治,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必要条件。当前可以从高等教育的立法者、管理者、办学者三元着手构建“最小多元”的治理体系,同时通过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促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有所突破。

  • 202302-06

    沈壮海: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关系综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进程中,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下不断获得新的进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方面的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也在此过程中有效加强、创新发展,为强师兴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客观而言,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回应解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何理解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对这一问题理解不同,实践中将两者分而论之、分而行之者有,以其一而代另一者也有。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涉及对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关系着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由何起、如何进,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元”问题。

  • 202302-06

    朱文辉:从“锁定”到“进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路径依赖及可能方案

    缘于“西部意识”的掣肘、空间布局的结构性矛盾、专项政策上的弱干预等,“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社会认知、技术路线、政策制定的三重诱因下得以形成。而外延式扩展的发展方式、纺锤形的办学层次结构、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别导致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认知锁定、技术锁定和制度锁定,从而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过程中的三种路径依赖形式。树立质量强校的价值理念,把内涵式发展作为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金字塔型的办学层次结构,走特色型而非全面型的发展道路;加大对中西部高等学校的支持,扩大省级政府的统筹管理权限,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从“锁定”到“进阶”的可能方案。

  • 202301-07

    游旭群: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有作为

    新时代,教师教育应该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以“国之大者”的战略眼光走向高质量发展。部属师范大学应该在树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协同提质创新机制,推动“全能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并探索科学化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高水平综合大学要克服影响其教 师教育大有作为的因素,更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支撑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实现高层次教师教育,并促成教师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地方师范大学应打破“去师范性”倾向明显、同质化问题突出以及多元互动不足等困境,在明晰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协同合作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校教师教育者队伍应突破身份意识错位、研究能力与教育能力错配、专业发展制度不健全等困境,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育人导向、完善专业发展制度体系促进自身高质量建设;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应直面目标定位偏离、办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培养模式粗放、教师职后培训乏力等挑战,坚持教师教育主业,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推进形成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立交桥”,助力西部地区教师高水平持续发展。

  • 202301-07

    施晓秋:新需求、新理念视域下一流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需求背景下教学综合改革基础工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建设一流课程,须遵循立足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支撑培养目标制订毕业要求、支撑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并实施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课程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资源、考核、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等维度,通过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系统性、精细化设计与实施,将学习与发展的责任、权力和利益还给学生,实现“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温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流课程建设实践,可为其他专业新需求、新理念视域下一流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 202301-07

    王书亭: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科交叉封闭、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教与 学”方 式 陈 旧 等问题,以实践驱动创新的智能制造工程引领教育理念,构建贯穿本科全过程、开放协同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制造实践与创新教育措施,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满足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培养需求。

  • 202212-07

    刘振天:破“五唯”立新规:教育评价改革的本体追求与成本约束

    以升学、分数、文凭、论文和帽子为标志的“五唯”教育评价,是近代社会大工业生产和理性主义的产物,核心在于追求模式化、效率化和功利化,其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偏离了教育的根本价值与目的。破“五唯”立新规,就是要恢复和回归教育的育人本性与本位。然而,历史地考察“五唯”教育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发现其有相对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在教育评价破旧立新过程中,要立足现实,处理好教育本体化追求与改革成本约束之间的矛盾,使改革以最合理成本投入取得最佳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