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承载着服务国家人才战略、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等多重使命。学科制度化在推动科学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固化了学科边界,阻碍了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内部制度的强分化和外部制度的弱整合是交叉学科陷入制度困境的根源,同时,制度困境映射到认识层面,呈现出对交叉学科认识的僵化和窄化;具象到实践层面,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拼凑化和科学研究的本位化。有鉴于此,建设交叉学科需通过“上下联动”和“内外结合”的动力机制、“松散耦合”和“脱耦自治”的组织模式,以及“科研创新导向”和“人才培养导向”的分类评价方式予以突破。
教师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和全球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面对全球化逆潮下国际竞争态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适应新发展格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创新,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实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需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人才引领发展的高度,落实教师队伍建设优先位置;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遵循教育规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按照系统治理要求,全面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重视工作母机,振兴教师教育;适应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改革教师评价方式,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因应国际竞争态势,调整和强化人才战略;依法治教,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人工智能再次崛起,凭借智能算法获得了自我学习能力,使得机器对知识从“人工植入”式被动接受,演变为类人的知识建构,将知识创造从有限条件拓展到无限可能。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的介入也进一步拉陡了知识的增速斜率。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知识传承活动,面对人工智能重塑知识观的现实,必须及时做出思考与回应。未来的教育将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强化人区别于机器的独特智能,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技术增能教育、技术赋能教育及技术重塑教育三个途径,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转化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教育的深化改革。
面对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发展机遇,高等教育肩负着供给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意味着高校应该遵循国家战略逻辑、时代需求逻辑和知识变革逻辑。通过对我国 50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存在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设置较低、教育理念更新滞后、课程体系不健全、“专创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和跨文化能力课程缺乏交叉等实践困境。为了改善这些情况,高校应在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学分、更新课程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专创融合”度和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跨文化能力课程的融合交叉等方面下功夫。
产教融合是培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阐述了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及其重要作用,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西北工业大学构建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一三四”(一个格局、三链融通、四维支撑)高层次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通过学校的实践探索,总结实践经验,以期为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重构、调整、扩张、创新五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培养阶段,工程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虽有明显差异,但都需遵循工程教育的共性要求,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未来,工程教育既要有效集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等要素,也应加强分类指导,发挥专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细分工程本科教育,区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模式,加快培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工程人才,实现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和基础性工作,基于历史观点、政治要求与时代特征讨论人才培养的初心使命,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探究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成因与挑战,从办学理念出发构建谱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从发展维度分析“西工大现象”的学科专业建设动能,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拓展开放办学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2020年西北五省38所不同类型院校教师的调查数据,对该地区不同院校、性别、学历、教龄、职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成长等学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观念与投入具有典型的院校差异;与院校提供的组织支持相比,教师个体的自我主动发展在促进教学学术成长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探索教学与科研耦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力培育活动,激发教师形成积极的教学学术自我发展机制,是推动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之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报告的第五部分作了完整的阐述,特别强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双一流”建设高校既是融合了高水平、高质量、高投入概念的“教育、科技、人才”实体,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大使命责任驱使下,自觉、主动、积极聚焦“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并充分发挥自身高端专业人才及高新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为攻克我国高新科技薄弱领域,提升我国高新科技的全球竞争力起到领跑的作用。
高等教育属性问题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众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对其倾注了很多精力,提出了很多各不相同的主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包括经典属性论、专业属性论和文化属性论。不可否认,这些主张都是学者们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化阶段提出来的,在当时对人们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存在,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对其属性的认识需要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