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在包含着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功能,二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思政打破学科边界,将思想政治教育之德育融入专业课程之智育,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在课程思政导向下,价值观育人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对时代新人的现实诉求,将蕴含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价值话语体系融入专业知识话语体系,从育才、育志、育心、育德的多重目标维度实现受教育者“求知”与“立德”的协同进步。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依然存在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育人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知识讲授与价值观引领未能充分结合、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与价值观育人维度不匹配等问题。在实现路径上,应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引导学生认知、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尽快破除价值观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以专业育人和价值观育人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任务,是在各项“重点发展政策”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等教育内生动力,更对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梳理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具有重要参考。鉴于此,我国应根据各大学和学科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包括升级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制定并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国家计划、创造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发展的环境、开拓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办学数字化新空间、发挥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
普及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作为分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问题的经典理论之一,马丁·特罗基于美国早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出的“三阶段理论”在我国影响巨大,但因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历史和制度的差异,我国对该理论的解读存在某些偏差。针对我国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重新梳理了特罗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本质,指出了需要基于时代变化重新认识其理论价值,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进程中应给予预警和重新建构的若干问题。
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实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目标的新突破点。基于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从系统科学论视角出发分析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科研、教学以及社会服务三方面所展开的组织创新,并从投入、过程、产出以及环境支持四方面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保障策略,以期为国家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
学生学习产出推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美国的学习产出“评价运动”很有代表性。美国学习产出评价的缘起、动因和现状,评价程序的规划评价方案、搜集评价证据和分析评价结果,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等9种评价工具的优势与缺陷、三角测量法及其应用,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启示是:国家层面要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从“资源模式”向“能力模式”转型,高校层面要推动教育理念从课程导向向产出导向转变,教师层面要推动教学模式从教材导向向产出导向转变。
教育数字化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时代应答,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推广和应用,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教育形态的变革、教育机会的拓展、学校空间的重构和学习模式的更新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推进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探索。结合三所大学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从超前识变、积极应变到主动求变的进程,对三所大学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探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律,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助力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必将重构教育生态,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教育,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建成教育强国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与必然方向。基于对教育强国内涵的理解,构建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考察中国及全球教育强国指数变化趋势。测算发现,2012—2022年,各国教育强国指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排名前十五位国家整体表现更优且名次相对稳定,这些国家均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除俄罗斯外均为高收入国家;2012—2022年,中国教育强国指数排名由第四十九位上升到第二十三位,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在教育质量水平与服务能力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高等教育普及、高技能岗位就业人员占比、研究人员相对规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借鉴世界主要教育强国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发展进程,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要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切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高等教育引领国家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不断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为高层次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国际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求。以我国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分析为逻辑起点,结合国际比较研究深度剖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挑战,研究发现,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在实践中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难以平衡、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不明显、专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受限等问题。为进一步丰富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的时代内涵,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以面向基础教育研究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联动优势学科形成交叉学科视域下教师教育的共同体,设立“临床教职”形成更为灵活的教师教育者人事制度。